医院新闻

真功夫!一周内拆除七“弹”,神经外科介入诊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3-12    来源:神经外科    点击量: 101

1.jpg

       近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科主任高强的带领下一周内完成了4位患者7个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手术,同时有5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均手术顺利,没有任何手术并发症,3例未破裂脑动脉瘤已康复出院,1例破裂脑动脉瘤已独立下床活动,即将出院。这些手术的成功,标志着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能力上的新进展,能够熟练完成各种复杂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不是肿瘤,而是血管壁出现气球状的隆起,因形似肿瘤,被称为动脉瘤。虽然它不是肿瘤,却比肿瘤更可怕,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神经外科的一种危急重症,最凶险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或病残率极高,所以,动脉瘤经常被喻为“长在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组组长孙峻峰副主任医师,简要介绍了这些病例的特点、难点和诊疗过程。

病例一

2.jpg

3.jpg

       56岁男性,查体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发现疑点,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烟雾病合并多发脑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右侧大脑前动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代偿供血,右侧大脑前动脉A1起始段小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大动脉瘤。载瘤动脉上不但有两个动脉瘤,还偏偏存在于全脑一半以上唯一供血血管上,可谓身悬两“弹”,孤臣独擎半壁河山。

  经过与北京宣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等国内专家反复请教、讨论,拟定A1起始段小动脉瘤弹簧圈单栓,并选取一款小巧、柔软的开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大动脉瘤。手术获得成功,没有任何出血或缺血并发症,脑功能完全正常。

病例二

4.jpg

       54岁男性,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急诊颅脑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拟急诊脑血管造影后行动脉瘤栓塞。在送导管室时意识加深、谵妄、昏迷,急诊复查CT提示继发脑积水。

  脑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三个最主要的危险是:再破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于是暂停介入手术,送往手术室做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1小时病人清醒后,再次送导管室进行造影、栓塞,发现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由于无法明确是其中哪一个破裂,全部单用弹簧圈栓塞。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1周后已下床活动,没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病例三

5.jpg

       71岁的女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发现可疑脑动脉瘤,需要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进一步治疗。但老人对脑血管造影很恐惧,为改善老人诊疗体验,为老人不插管全麻下造影并快速明确左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天后,经过充分沟通和术前准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弹簧圈单栓,手术顺利,术后没有明显不适。

病例四

6.jpg

       69岁女性,因为头晕在我院神经内二科住院,脑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多发串联动脉瘤,在床突段、海绵窦段两个相邻部位各有一个动脉瘤,经过神经外科会诊,破裂出血风险较高,需要介入栓塞治疗。

  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是脑卒中防治战线上的盟友,分工略有差异,神经内科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外科的专业。长期以来,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在脑卒中领域协同战斗。神经内二科主任王英与患者和家属谈话沟通,在刘晓亮副主任的安排下转入神经外科。

  经过与上级医院专家讨论,栓塞策略考虑,床突段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而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低,不予弹簧圈栓塞,遂选择一款粗大并足够长的高金属覆盖率编织支架,在保证远端床突段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同时,完全覆盖近端海绵窦段动脉瘤的瘤颈口,达到血流导向作用而栓塞动脉瘤,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以外,还有5例脑血管造影术。其中一例是半年前的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瘤通畅。一例是小脑富血供占位性病变造影,为进一步开展外科手术,提供了清晰的血供评估。

7.jpg

8.jpg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手术,能够熟练完成各种复杂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