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分享之小肠磁共振成像—MRE
病例1:患者,老年男性,以腹痛腹胀不适就诊,常规腹部CT,肠系膜血管CT成像,由于肠管堆积,内容物影响,病变与肠管密度差别不大,未发现明显病变。经多学科会诊商讨后,建议行小肠磁共振成像(MRE)检查,进一步查明病因。
图1,胃,小肠,结肠充盈显示良好,局部小肠壁增厚,肠系膜病变组织包绕肠系膜动脉及分支血管塑形生长呈等T1,等T2信号肿块。
图2,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边缘轻度强化。
图3:延迟期,显示肠系膜根部病变逐渐轻度强化。胃,结肠充盈显示良好,肠壁强化,未见异常。
图4:磁共振功能成像清晰显示病变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腹膜后多发小结节灶。
图5:DWI肿瘤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中心为被包绕的肠系膜血管。
在普外科副主任陆雄,主诊医师陈海伟医生的支持、协作下,成功开展了我院患者第一例小肠磁共振成像检查,据查此病为少见病例,为临床诊疗指明方向,为患者查明病因。
前期,为验证1.5T磁共振小肠成像图像效果,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军晖自己先按胃肠准备要求,分多次服用大量甘露醇与水混合液,设计好扫描序列,在科室同事的配合下,做了第一例小肠磁共振成像,最终图像效果良好(如下图6,图7),能达到诊断要求。
图6:胃,小肠充盈显示良好,壁光滑,与周围脂肪形成鲜明对比。
图7:升、降结肠充盈显示良好,结肠袋清楚,肠壁光滑,厚薄均匀,在肠液和周围脂肪高信号之间对比鲜明。
小肠磁共振成像技术介绍
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学方法,能提高肠道全景成像,不仅能够显示,观察肠壁、肠腔、肠外和小肠在腹腔内的位置、结构,甚至能够兼顾观察小肠周围其他脏器(如肝、脾、膀胱等)的情况,对克罗恩病和小肠肿瘤等肠管增厚或肿块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无电离辐射,适宜为年轻患者长期的评估和随访手段。MRE已逐渐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小肠磁共振成像优势
1.无创,无电离辐射,适宜年轻患者诊断,以及长期的评估和随访手段。
2.软组织分辨率高,对比良好,对小病灶的显示更佳。
3.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区分病灶的不同组织成分及性质;功能成像对良恶性鉴别效能高。
4.小视野靶向成像,精准显示病灶区域解剖细节。
患者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
表1,患者按要求配合检查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
宝鸡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自2014年开展了全市首例小肠CT成像,至今已十年,科室先后常规开展了胃CT成像、小肠CT成像、结直肠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和肿瘤TNM分期,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检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肠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成功应用于临床,又为胃肠道疾病的诊疗,多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检查选择,也增添一把诊断利器,希望能给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的诊疗带来帮助。
咨询电话:0917-3272322;3272657;132092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