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人群中脑动脉瘤的检出率约为3.2%-7%。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并不高,年破裂率约占1%左右,不过一旦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
医学科普
1、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也叫做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出,简单说就是血管壁薄弱处“鼓起一个泡”,从外观上看像一个“瘤子”,里面充满着血液。这是一种脑血管病,不是真正的肿瘤,更不会转移扩散,但比肿瘤更可怕,是脑血管病中的顶级杀手。因为在血流不断冲击下,一部分动脉瘤会破裂造成脑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
2、脑血管上为什么会出现动脉瘤呢?
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比如自行车或汽车,如果车胎是次品,或者使用过久,车胎会形成鼓包,不去修补它,就有可能爆胎。大脑的血管遍布脑底和脑内,在很多地方有一些非常薄弱的地方,也有可能因为血压的作用形成的鼓包,这些鼓包就是动脉瘤。
因为生物进化的原因,大脑需要大量的血供提供营养并带走废物以维持活力,人脑一般1400g左右,也就是3斤重,只占到体重的2.5%,但是它却需要心脏搏出血液的20%的供应给它,也就是说大量的血流冲击到脑血管中。在高血压、长期精神紧张的情况下,这种血流冲击的损害会成倍放大。
脑血管的结构也与身体其他部位有所不同。人体内大多数动脉都是靠着一些结实的结缔组织和肌肉包裹着,而大脑中的血管是靠一些像蜘蛛丝一样的薄膜悬吊在大脑的表面,在很多的地方,尤其在拐弯和分叉的地方会出现一些薄弱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脂、糖尿病、创伤、炎症,使动脉硬化在不断累积,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酗酒,使血管老化得更快。
这些薄弱环节由于血流长期的冲击,最后长出一个小包。这个小包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薄。有一天它突然破了,血从血管中冲出来。破坏了脑子的结构,导致了血管痉挛,最后脑子肿胀等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生命的危险。
3、哪些人群好发生脑动脉瘤呢?
既往文献中证实:脑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总体患病率为3.2% 。一项基于我国上海地区单社区横断面研究显示,35 ~ 75 岁普通人群中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达7% 。中老年(50岁以上)、吸烟者、女性(约为男性1.6倍,特别是绝经期)、多囊肾病患者、动脉瘤家族史(直系亲属中如有患动脉瘤的,本人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0%)等均为好发人群,而酗酒和高血压病的患者动脉瘤更容易增长或破裂。
4、脑动脉瘤可以早期发现吗?
脑动脉瘤未破裂出血时大多没有症状,所以通过合适的影像学方式检出颅内动脉瘤,并对其进行破裂风险的预测,从而指导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用于动脉瘤检查的方法有:MRA、CTA和DSA。1.5T以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一般无需注射造影剂,无辐射,其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5% ,特异度可达89% 。另外CTA 和DSA 均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工具,目前DSA 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一般不用于体检而用于最后的确诊和介入治疗。
5、脑动脉瘤都有什么症状?
未破的动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好多患者因为头痛、头晕就诊发现动脉瘤,但是这些症状与动脉瘤一般无直接关系。有些特殊部位的动脉瘤可能出现眼部症状(上眼皮下垂、视物重影等)。动脉瘤一旦破裂症状非常典型: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脖子疼、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头晕和平衡障碍、严重者可能昏迷。
6、脑动脉瘤破裂前有哪些特殊信号?
脑动脉瘤在破裂前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可能会有“警示性头痛”,即一种程度相对较轻的头痛,在出血前2~8周多见,随着瘤体增大会出现视觉障碍,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走路不稳,甚至是癫痫等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一旦发生剧烈的头痛,要想到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常被描述为“一生当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意识丧失,应及时就诊,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7、得了脑动脉瘤是不是非常危险?
脑动脉瘤最怕的就是破裂出血,一旦破裂了,它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有1/3的人当时就死亡,来不了医院。还有1/3的人在医院里头度过了很艰难的一段时间,还是不能活着走出医院,或者留下重度残疾。只有1/3经过医生的努力,有可能使他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随着手术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者微创介入的方法积极进行治疗,脑动脉瘤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断提高。
8、发现了动脉瘤该如何治疗?未破裂动脉瘤需要治疗吗?
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建议尽早(发病三天内)积极治疗,可以采用微创介入栓塞,也可以开颅夹闭,两者各有优势,目前介入治疗是主流手段,其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瘤内扰流装置等。未破裂动脉瘤,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CTA或DSA影像结合临床表现评价破裂风险,建议积极治疗或继续随访观察。比如动脉瘤较小、形态规则或长在颅外段,都可以先观察,不建议积极治疗;女性患者、有症状的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较大动脉瘤或者老年患者的动脉瘤容易破裂,建议积极治疗。
近些年随着手术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绝大部分动脉瘤可以一次性治愈。但需要提醒的是,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以确保动脉瘤没有复发。
9、如何精准判断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大部分未破裂脑动脉瘤出血风险较低,定期复查即可,少部分脑动脉瘤患者需要干预处理。如何准确筛选出需要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达到防治未病的目的,这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对于未破裂的脑动脉瘤,精准诊断和个性评估是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清晰影像,从而准确识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不过,仅依靠脑动脉瘤的形态信息,不足以判断评估其破裂出血的风险。动脉瘤的瘤壁厚度、炎症反应程度和动脉瘤内血流剪切力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高分辨核磁对脑动脉瘤瘤壁炎症反应和血栓沉积情况的评估,结合血流模拟,可以在无创条件下分析动脉瘤瘤壁形变、壁面剪切力及应力等参数。同时结合患者年龄、高血压、血糖血脂和烟酒习惯等因素,帮助我们精确诊断脑动脉瘤、个体化评估出血风险,达到精准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
10、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怎么救治?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情况危急,严重者迅速陷入昏迷状态,抢救往往需要争分夺秒。约25%的破裂脑动脉瘤再破裂发生在3天内。考虑到破裂脑动脉瘤的危急性和风险性,一般建议,对于情况危急、再次出血风险高的病人,应在当地有手术能力的医院就地急诊手术处理。如果是复杂动脉瘤患者,也要求在病情相对平稳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转运。临床中,我们遇到因转运导致再出血病人不在少数。规范的诊疗流程是安全保障,通过造影、栓塞“一站式”诊疗方案,快速完成动脉瘤诊疗各个过程,缩短诊治时间,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机。
11、介入手术和开放手术怎么选?
开颅手术是利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鼓包”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进步。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在患者大腿根部/手腕部穿刺血管,经过层层套叠支撑,将很细的管子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式从1992年开始,目前随着技术材料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安全、手术时间短、微创、恢复快,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稍高,并且部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开颅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动脉瘤夹闭完全后复发率较低、费用较介入要低。如果对于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则推荐进行开颅手术,从而达到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的效果。
目前两个治疗方式都很成熟,对于大多数的脑动脉瘤来说,两种方法都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的最终临床决策主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状态,医生的经验,患者自己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12、如何预防脑动脉瘤破裂?
预防动脉瘤破裂要避免血压剧烈波动,任何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因素均可诱发动脉瘤破裂,比如: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等诱因下,血压突然增高,容易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但是有时候动脉瘤的破裂,可以没有任何征兆和诱因,所以才会有“不定时炸弹”的说法。
4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应该做一次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有高危因素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应该每两年检查一次。如果筛查发现动脉瘤,可以进一步检查脑血管造影,评估破裂风险。对于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要及时治疗,拆除“炸弹”,防患于未然。对于破裂风险不高的动脉瘤,可以长期随访观察,控制高危因素,戒烟戒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按时吃药,避免劳累、熬夜和精神紧张。如果动脉瘤大小、形态没有变化,可以终身与动脉瘤共存,如果随访观察中,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需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