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眼不疼了,看东西也不重影了,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效果了!”近日,83岁的黄师傅(化名)在医院复查时,握着医生的手难掩激动。这位因右眼胀痛、视力下降入院的老人,经历了一场由多学科专家联手破解的复杂眼病诊疗“攻坚战”,凸显了多学科会诊(MDT)在疑难病症诊疗中的关键作用。
突发眼疾起波澜 常规诊疗遇“迷雾”
6月下旬,黄师傅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胀痛5天来到医院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其眼压偏高,结合既往视力渐进性下降病史,初步诊断为“双眼青光眼”,拟行手术治疗。然而,诊疗过程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医生的警惕:老人不仅眼压异常,还伴有视物重影症状,且眼部疼痛特点与典型青光眼表现不完全吻合。
“患者有10年糖尿病、高血压病史,5年冠心病史,这些基础病让病情变得复杂。”眼科医师刘玉秀介绍。为明确病因,给老人安排了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其颞下窝存在占位性病变。这一发现让原本清晰的诊疗路径瞬间变得扑朔迷离——眼痛究竟是青光眼所致,还是颅内病变引发?重影与占位性病变是否相关?手术方案是否还能按原计划进行?一系列疑问亟待解答。
两级会诊聚智慧 多科联动追“真凶”
面对复杂病情,眼科二病区主任谢桂军第一时间向医务部汇报并申请多学科会诊。
7月3日,第一次多学科会诊召开,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冯小宝针对老人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问题提出治疗建议,同时强调需警惕上呼吸道感染对眼部病情的影响,神经内一科主任医师杨丽英、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韦丽、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赵鑫共同参与研判。
专家们围绕“痛性眼肌麻痹待查”展开深入讨论:神经内一科提出需鉴别痛性眼肌麻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内分泌科重点强调血糖管控对病情的影响,建议完善糖化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检查;神经外科则建议通过颅骨三维CT和头颅MRI增强扫描明确颅内占位性质。
7月4日,再次召开多学科会诊,邀请医学影像科副主任白毓加入会诊,并给出“咽旁间隙肿物多形性腺瘤可能性大”的诊断意见,专家团队最终锁定病因:长期糖尿病引发的颅内微血管病变,导致眼肌麻痹,进而出现重影、眼痛等症状,而颞下窝占位性病变暂未发现与当前眼部症状直接相关。
精准施治见成效 MDT模式显威力
明确病因后,治疗方案迅速制定:内分泌科团队负责优化降糖方案,密切监测血糖波动;神经内一科指导营养神经治疗;眼科则继续实施降眼压治疗,并跟踪眼部症状变化。
经过一周多的针对性治疗,黄师傅的右眼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视物重影明显改善,眼压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复查时,老人的血糖指标趋于稳定,眼部功能逐步恢复。“如果没有多学科专家联手,可能就走了弯路。”黄师傅的家属感慨道。
“复杂眼病往往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而是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副院长郑小军表示,此次诊疗案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会诊的优势。从科室向医务部汇报,到管理层快速响应、统筹协调,再到多学科专家协同作战,形成了高效的诊疗闭环。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更是为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实防线。
如今,黄师傅已顺利出院,定期回院复查。这场由眼疾实现的“跨界”诊疗,不仅让老人解除了病痛,更成为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生动实践,为复杂眼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