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白内障手术,以技术温暖诠释“老吾老”
近日,我院眼科医院联合麻醉手术科、骨科、神经内科,成功为一名患有中重度阿尔兹海默症的57岁患者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此次手术突破认知障碍患者的手术禁区,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和先进的镇静麻醉技术,为特殊人群的眼科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极大改善。
1、当记忆的迷雾 遇上视觉的纱窗
四张“病历名片”,压弯了她半生的腰 ,57 岁的赵阿姨,口袋里总揣着四张最沉的“名片”:
1600 度的高度近视,眼底像裂开的豹纹;
双侧股骨头坏死,二十年激素的代价,平躺五分钟就开始打颤;
先天性眼球震颤,世界在她眼前永远打鼓;
阿尔茨海默中期,认不出女儿,无法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赵阿姨患阿尔兹海默症五年,近一年来,她的视力急剧下降,不仅无法辨认亲人,还因视物模糊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情绪也变得愈发焦虑、抗拒交流。经诊断,赵阿姨双眼罹患成熟期白内障,近乎失明。
“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来说,视觉的丧失会加倍他们的混乱与恐惧。”眼科医生王志钢解释道,“手术的核心目的不仅是复明,更是为了‘减障’——减少他们生活中的障碍与风险,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质量疗法’。”
2、精密护航:多学科团队定制个性化方案
为这样一位无法沟通、配合度极低的患者实施手术,挑战巨大。传统的局部麻醉方案完全不可行,术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移动都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
面对挑战,我院迅速启动MDT多学科会诊。眼科、麻醉科、神经内科、骨科、护理组等专家共同为赵阿姨进行了全面的术前评估,共同把难题分解为四块:
痴呆+震颤 → 无法固视
超高近视 → 视网膜破如糟粕
股骨头坏死 → 体位受限
完全不配合 → 只能全麻
最终专家一致确定为患者实施全麻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我们的策略不是‘强迫’患者配合手术,而是让手术流程去‘适应’患者的状态。”麻醉科医生介绍,“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监护性麻醉 care(MAC)’方案,使用短效、安全的镇静药物,让她在一种舒适的浅睡眠状态下完成手术,全程无痛、无记忆、无恐惧,生命体征平稳可控。”
3、技术娴熟,十分钟点亮新“视”界
手术台上,凭借眼科医院院长单武强娴熟精准的操作,整个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过程仅耗时约十分钟,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术后第一天,当纱布揭开,赵阿姨一下子认出了女儿,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手术成功的标志并非是一张视力表上的数字,最大的改变发生在术后生活中。 据赵阿姨的女儿描述:“母亲现在看电视安静多了,走路明显稳当,昨天她竟然看着我又清晰地笑了。虽然她可能无法说出‘我看得清了’,但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对她来说,不再是一片令人恐惧的模糊。”
此次手术的成功,为阿尔兹海默症等认知障碍患者的眼科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范本。单武强表示:“我们希望借此案例呼吁社会,更加关注认知障碍患者的感官健康。视力障碍并非年老的必然结局,现代医学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他们拨开迷雾,照亮晚年生活的品质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