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最大限度的彰显民生情怀,体现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普遍难题,其终极出路就在于以民生优先的理念推进医改,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用功能的强大化、服务的最优化、设施的人性化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把满意留在患者口中,把真情融在患者心中。基于这一深刻的认识,宝鸡市人民医院创造条件,新建了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康复医学科。全面改造提升了宝鸡市急救中心,充实加强了急诊医学科力量,使人民医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优质服务拓展了新途径、夯实了新支点。
●120比子女还灵
宝鸡市急救中心依托人民医院于1994年元月成立,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于今年6月完成了对120指挥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了宝鸡市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使其在更先进的技术层面上达到功能融合,信息共享。20年里始终遵从“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服务宗旨,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抢救中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救治及时,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及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被卫生部授予国际紧急救援网络中心。
急救中心下设10个分中心、9个县级急救站和36个急救分站。现有急救人员35名,院前急救医生9名,配备专用急救车10辆。年平均接听急救电话10万余次,出车8000余次,抢救危重病人5000余人次,参加大型社会活动保障40余次,社会公众急救培训5万余人次,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市区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和长期患病者,有病就打120。他们感慨地说:120比子女还灵。
●拯救生命的急先锋
扩展后的急诊医学科下设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其特点就是“急”,每当120送来病人,都需立即处理,不能耽误片刻。因此,“快速、准确、有效”成为这个科的鲜明风格。
科室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历经数代医护人员的精心耕耘,现已成为全市首批重点专科,是我市急诊医学会主委单位。现有医护人员52名,其中医师23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护理人员29名。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自动洗胃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等先进抢救监护设备。在抢救内科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急性中毒诊断与救治方面在全市具有领先水平。力量雄厚、流程合理、环境舒适,年接诊急门诊病人2.5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2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先后荣获全省急救技能大比武三等奖、全市急救技能大比武一等奖,是我市急救战线的一个优质服务文明窗口。
社会的急剧变化为急诊科施救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除了应对各种突发灾害、车祸等造成的肢体伤残、猝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外,近些年中毒病人呈上升趋势。这类病人往往非常危重,可以说生命就在须臾之间,抢救及时,方法得当,就能挽救生命于凋谢之前。除草剂(百草枯)等有机磷农药中毒,因毒性潜伏期较长,发作剧烈,脏器损害大成为目前抢救的一大难题,死亡率极高。为了探索农药中毒者的抢救之法,科主任孙东民遍查资料,亲自实验,分析成分,探究病理,力求取得第一手数据。还与交大一附院等联系,了解抢救途径,终于探索出用血液灌流加免疫抑制剂早期使用的办法,抢救这类中毒病人,临床效果明显。他们敢于创新,持续开展了静脉点滴阿托品治疗有机磷中毒、盐酸戊乙奎醚替代阿托品治疗有机磷中毒、除草剂中毒血液灌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下直达喉镜导丝胃管引入洗胃术、深静脉置管、气道起搏、临时腔内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新业务。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方法越来越成熟,有效提高了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成功率。这一做法不仅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而且被一些大医院采用,担当了拯救生命的尖兵,为人民医院赢得了荣誉。
●把失去的功能找回来
今年7月10日正式开诊的康复医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特色突出、疗效显著。现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7人,康复治疗师2人,均曾在北京宣武医院进修康复专业。环境温馨,既有设备齐全的传统治疗室、康复病人无障碍设施,又有宝鸡地区规模最大的运动训练大厅、作业功能训练大厅及现代化的康复评定室、康复工程室,配备各类康复器械150余台(件)。
科室秉持“痛苦着进来,微笑着出去”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可为躯体残疾者以及各种有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的慢性病人和老年病人进行骨关节及运动系统疾患、慢性疼痛、心肺及内脏疾病以及其它疾患的康复治疗,帮助这些患者通过康复锻炼恢复丧失的功能。
一名91岁的男患者,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住院手术,术后因大面积脑梗塞致活动不灵加重,不能言语,饮水呛咳,遂请该科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右侧肢体软瘫(完全不能自主活动)。科室根据病人现状制订了个体化方案,施行吞咽、针灸治疗,配合站床等运动疗法,治疗2月后,患者在轻度辅助下可行走,吞咽基本恢复正常,手功能明显改善,能持物,还能进行简单言语沟通。一位45岁的男患者,因车祸多处骨折、双侧脑内血肿形成、右上肺气胸、脾破裂进行了双侧开颅血肿清除术,并行脾切除,胸腔闭式引流,气管切开术。术后经1月多治疗,病情平稳,但四肢无力,双手不能活动,不能站立和坐稳。康复医学科对其予以针灸及运动疗法,20天后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双手活动自如,能独立行走,终于把失去的功能找了回来。
●与死神较量的制高点
提起ICU,可能有些人会比较茫然,但提到重症监护室,了解或不了解的人都会本能地把它与紧张、危重、生死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圣地,那么重症监护室毫无疑问地就成为与死神较量的制高点。
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虽然今年6月6日才成立,但已在抢救生命中建立了奇功。其重症监护病房是为临床各科的危重症患者和围手术期预计存在危险的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生命支持和脏器功能维护的重要基地,更是救治临床各科危重症患者的强有力的保障平台。现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有标准的监护病床单位10张,设备先进,设施完善。
今年8月26日下午5时许,本该是下班时间,可这时却从 “120”急救车上抬下一名严重车祸致多发伤的病人,患者神志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口喷鲜血,鼻腔和耳朵也往外流血,情况万分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急诊科与神经外科李康医生沟通后,迅速将病人送入重症医学科,李医生立即与病人家属谈话,全科医护人员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护士们尽管手上和身上沾上了血,可没有一个人退缩,迅即为患者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同时静脉穿刺、备血、静脉输液、固定骨折部位,下胃管胃肠减压,导尿……科主任王宏斌迅速协调各科抢救力量,李蓉医生及刚下夜班的胡羽进医生也加入了抢救队伍。当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49%,心率150次/分,全身出现青紫的瘀斑,这是严重缺氧的表现,必须马上使用呼吸机,王主任面对患者口腔中大量涌出的鲜血,沉着熟练地将气管导管置入患者气管,成功的连接呼吸机。CT提示:脑挫裂伤,颅底骨折,双肺挫裂伤,左侧胸腔积液,右侧液气胸。赶来的胸外科陈瑜副主任医师立即为患者置入胸腔置管;在输血科的积极配合下,很快为患者输入O型血浆300ml,红细胞悬液6U。
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90分钟过去了,患者终于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升至95%,其他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大家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下来。经过一周的紧急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走访时,医护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在ICU会经常遇到,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要病人一息尚存,就不能停止抢救。
这就是ICU,既是患者和家属的精神抚慰室,又是融洽医患关系的亲情屋,更是起死回生的加油站。
●精心呵护明天的太阳
新生儿科设床位32张,有先进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病房、普通新生儿病房和感染隔离病房。配备有国内先进的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含高频通气)、无创正压通气、空氧混合器、辐射保暖台、婴儿培养箱等先进设备。目前主要开展新生儿脑损伤早期干预,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无创CPAP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规范化管理,全肠道外营养等新技术。有医师4人,护理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硕士1人。
特别是在新生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监护管理,新生儿黄疸、预防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的综合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静脉高营养,各种新生儿危重症的监护及抢救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这个科的硬件设施目前是全市最好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各项服务却达到了高水准,已经留下了悉心托起明天太阳的佳话。七月底,我市一山区县送来一对刚出生一天,早产极低体重(一个1千克、一个1.1千克)的龙凤胎。两个初临人世的小生命转来时呼吸功能不健全,皮肤青紫,情况极其严重。科里紧急实施了稳定肺环境和呼吸心跳、全静脉营养的积极治疗,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养护,龙凤胎的各项发育都得到有效促进,一个长到1500克、一个1600克。出院时家长噙着眼泪说:多亏了这些好大夫,要不是来这里,两个生命肯定早就凋谢了。恩人,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这不是孤例,这对患儿出院后,科里又成功救治了一对极其类似的龙凤胎,效果非常理想。
摘自《宝鸡日报》2014年9月10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