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奉献关爱,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我院救助“三无”病人纪实
发布时间:2016-07-01    来源:宝鸡市人民医院    点击量: 211

 

市民政局局长张校平、市救助站站长任转军等领导深入我院开展专项调研

 

        说起白衣天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战斗在医疗第一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与病魔抗争的不屈身影;抑或是他们奋斗在急诊急救最前沿,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情怀,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筑起一道道健康堤坝的稳健步伐;但大家肯定没有关注到,我院的医务人员还在为社会弱势群体——“三无”人员的健康奉献着关爱,数十年如一日的为他们解除病痛,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为贫困群众设立了一道道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险。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我院积极担当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责,不遗余力地为城乡“三无”(即无经济来源、无亲属、无固定住所)流浪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倾情为他们撑起一把把遮风挡雨的伞。我院负责同志告诉笔者:宝鸡市急救中心设在我院,市区“三无”人员一旦突发疾病,无论是在救助站,还是在街头,都会第一时间送到我院急救。切实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就是彰显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种雪中送炭的大情大爱、大善大德,已不仅仅是一种本职的坚守,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医德升华,更具大爱情怀,更显人性光辉。既把市委、市政府关爱弱势群体的举措不折不扣的落到了实处,又为党和政府分了忧、解了愁,更为宝鸡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增了光、添了彩。
        笔者了解到,每当遇到需要救治的“三无”病人,我院都坚决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坚持先救治,后甄别;先救人,后报账。接到“三无”病人后的第一件事是治病救人,在确保其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然后通过警方或者民政部门以及其它信息甄别和确定病人身份。急诊科是处理类似紧急情况的第一站,凡是送来的“三无”患者,不讲任何条件,先行紧急抢救,待病情稍缓后分别移送相关科室。
        我院救助的“三无病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病情危、急、重。一种是病倒街头,由民警或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送来抢救;另一种由救助站送来就诊。一位经急诊科抢救半夜终于转危为安的“三无”患者离开时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的几句话抒发了诚挚的感情:“我患有精神分裂症,丧失劳动能力,亲人基本上遗弃了我。然而你们却不歧视我,对我关怀备至,让我这个无家可归者重温了家的温暖……”
        为充分挖掘我院从2004年至今,满怀深情救助“三无”病人的生动素材,笔者先后走访了一批与救助密切相关的科室,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从一些住院患者口中“淘到”不少事例,现整理出来,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鲜为人知的人间真情故事。

 

故事一:三人轮流相劝一小时――
只为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
        普外科由于收住“三无” 病人较多,经常有温情的故事流传。
        去年的一天,科室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普外科吗?我们是急诊科,有一个“三无”人员需要在你科住院,初步诊断为双下肢脉管炎,请你科到急诊来接病人”,“好的,马上到”。当时已是下午六点,为不影响病区紧张的工作,护士长立即叫上两个刚加完班还未回家的护士,推着平车快速的赶往急诊科。远远看见一人站在急诊室门口一动不动,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拖鞋里露出又红又肿的双脚。询问保卫科同志得知,小伙才19岁,已经在这里站了5、6个小时,谁也劝不动,一叫就跑,咋问都不搭腔。护士长上前试图劝说,可是一靠近他就围着急诊门口跑,三名护士轮流劝说也没用。看看快过饭点,她们到食堂买来晚饭想让小伙吃点东西,对方却不理不睬。僵持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天快黑了,护士长不得不求助保卫科,一同强行将小伙抬上了平车,飞快地接到科室。一面紧急安排治疗,一面为他洗头擦脸、换衣服,想尽办法与他交流。在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小伙的腿慢慢好转,脸上渐渐有了一丝笑容,看见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再排斥,而是呵呵的笑。


故事二 千方百计为今后生活着想――
只为让生命享受应有的尊严
一个病人的救治,让普外科和骨科紧密协作,共同演绎出一段人间大爱。
        2015年4月9日,一名30岁的男青年因双足冻伤后感染、坏疽入住普外科。由于感染时间太长,双足发出的恶臭使人忍不住想吐,每次换药清创要花近一个小时,加之双脚有大量液体外渗,每天要换几次药,医护人员克服种种不适,比照顾常人更为上心。青年行动不便,吃、喝、拉、撒、洗全由护理人员协助,没有一人叫苦喊累。骨科会诊认为,由于青年入院时双足坏疽,其中一条腿已经从小腿以下离段,必须进行双下肢截肢术,不然将会危及生命。一个年轻人即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今后怎么办,医护人员积极寻找,终于联系到他所在的村组,村上派两人来院看望,得知他唯一的亲人――父亲已经去世。两个科室的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将患者病情和需截肢的治疗方案告知村主任及市救助站领导,经研究决定为其截肢并请村组出面为其解决以后的生活问题,申报残疾人救助金。遂后,骨科为其顺利施行了手术。


故事三 躺着进来走着出去――
人道主义的完美诠释
        今年3月7日晚,一位左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女患者,从急诊科转入骨一科。入院时患者全身浮肿,衣衫破烂,从头到脚乌黑一片,远远就能闻见一股刺鼻的臭味,熏得人只想躲。护士们没有退缩,立即将患者放于床上,端水擦洗身体,自己动手为其理发,不一会就将患者收拾得干干净净。科主任立即制定治疗方案,医生马上进行骨牵引、输血治疗。骨牵引期间,患者只能平卧,护理人员就一口一口的送水喂饭,接大小便。看到患者因长期营养不良,十分虚弱,医护人员就从家里带来鸡蛋为其加强营养。营养条件改善后,病情恢复很快,经过二个月贴心治疗,行动恢复自如,自己走出了医院。
        5月9日,骨科又收住一名双膝滑膜炎患者。因精神异常,有时就连大小便也不知道,床上拉,床上尿,医护人员毫无怨言。一旦患者大小便弄到床上,就及时更换被褥,并帮助患者清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经过三周治疗,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虽然不言不语,但患者离开时,医护人员却看到了他依依不舍的眼神。


故事四 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
捐钱送药买车票
        神经内科接触的“三无”患者大多因脑血管出问题,重症多,且深度昏迷,卧床不起,既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护理上也是工作量倍增。
        2014年9月的一天晚上,一名年逾六旬的男性因大面积脑梗经120送到科室,病人昏迷不醒,科室根据情况制定了周密的抢救方案。护士细心地给他剃头,刮胡子,将其收拾得清清爽爽。住了几天后病人大小便失禁,当班护士都不嫌脏、不叫累,不厌其烦的清洗。担心出现褥疮,两小时给翻一次身,一人不行,就几个一同上,科室人员还为其捐献换洗衣服。经两个多月的治疗,病人意识恢复,竟然能发出单个音节,还能通过写字与医护人员交流。
        今年4月8日,一二十多岁的男青年因癫痫发作,晕倒街头被120送到急诊科,又转到神内,病人四肢不停抽搐,意识模糊,遂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第三天病人清醒后,护理人员试着与其沟通,才发现智力有缺陷。科室人员换着给他买饭,还从家里拿来衣物和好吃的。一周后出院时,科室全体同志为其捐了300元钱及一些后续治疗的药品,还派人送到汽车站,买了车票,交代司乘人员照顾到家。青年虽没有用滚烫的话语表达敬谢之情,却迟迟不肯上车。汽车开远了,他的目光还一直追随着护送人员的身影。
        疾病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无差别。我院积极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 11年里共救治“三无”患者2400余人次,赢得了卫生主管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多年来,市民政局等部门高度关注社会救助工作,为了更好地保障“三无”人员身体健康,5月20日,市民政局局长张校平、市救助站站长任转军等领导深入我院开展专项调研。他们一行与医院领导及120急救中心、急诊科、参与医疗救助工作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保卫、财务、医务、护理、审计等行政管理科室主任进行座谈。市民政局领导对我院在救助“三无”病人中付出的大量辛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对今后的医疗救助及服务保障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共同探讨了大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医疗救助工作,确保救助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的现实路径。
        对“三无”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句话在我院绝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入心入脑的自觉行动。当这些二三十岁的医护人员面对急需救治的“三无”病人时,他们虽没有给父母擦过脸、洗过脚,更没接过大小便,但碰到那些患者却义无反顾的做了,而且次数多的记不清。这种默默的付出和奉献,既无愧于医者仁心仁爱的称谓,又真真切切的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在我院这个爱心洋溢的团队,无论是担当百姓健康的守护神,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三无”人员解除病痛,都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身体力行地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之举落实到救死扶伤的全过程,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文明城市添砖加瓦。这种不断攀越文明制高点的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谱写了绚烂的精神文明之花,成为宝鸡保持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一道亮丽风景。 (聿文 小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