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麻醉手术科护理单元荣获宝鸡市“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宝鸡市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现有医护人员44名,其中护理人员25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9名,护士9名。多年来,护理单元在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院护理部级科室领导的业务指导下,始终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抒写护理工作的美丽篇章。
强服务讲实效 绽放美丽护理风采
创新优质服务,践行服务承诺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一直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坚持“5+2”、“白+黑”的24小时值班和随叫随到的原则。每天7:00,值班人员就已经进入科室接班,7:30开始,就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交班、检查器械、查对用物、调试设备、病区接病人……工作显得忙碌而有序。手术过程中更是一刻都不敢离开,调整灯光、观察病情、给药、输血、传递,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能吃饭、喝水,甚至连厕所都不能上。手术结束后,即使再晚再疲惫,护理人员也要对手术间及用物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和用物补充,保证下一台手术的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术前后访视工作质量,手术室制作了标准手册,手册内容详尽、语言交流采用通俗易懂。为了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患者入室一小时之前就开启风机调节好温湿度、备好温盐水,同时制作爱心小棉被,能保证各类、各种体位手术中暴露肢体的保暖工作,而且遇到老人、小孩、病情较弱及危重抢救的的患者,手术室护士总是格外贴心,提前将棉被放于室间的温箱中加温,手术床上早早就铺上了恒温水毯,输血输液手术室配有先进的加温器,1.5分钟就能实现对血及液体的加温,有效保证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受到手术医生及患者的好评。
手术中压力性损伤是近年来手术室人关注的重点方向,手术室在原来受压部位粘贴压疮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将液体石蜡油直接涂抹在患者受压部位、再贴上压疮贴,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安全、有效,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术后皮肤压红都没有出现。真真切切的为手术患者解决了压力性损伤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
为了减轻留置针输液给患者及患儿带来的疼痛,于术前2小时将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在穿刺部位,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复苏期的患儿,让爸爸妈妈进复苏室陪伴,有最亲近的人陪伴,孩子们不哭了,不闹了,心里也安全了。
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服务效果
接诊绿色通道患者手术,手术室的原则是:接到通知,接病人,一刻不耽误!每天的手术安排,护理人员会为急诊手术预留手术间,以备急需。只要接到绿色通道及抢救病人通知,手术室护士们总是一拥而上,分工明确,接病人、用物准备、刷手上台、连接仪器、核对记录、外勤取血、给药输血等等,整个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默契。护理团队的抢救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所有手术医生的肯定。
强质量严把关 塑造巾帼护理形象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不同于其它岗位的护理工作,它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掌握基础的护理操作,又要掌握解剖学知识,手术的配合才能游刃有余。为此,手术室先后派8名护士去华西医院、北京三〇一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北京爱贞医院等进修学习,内容涉及肿瘤、心脏、骨科、普外等诸多专业,3人取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证书,为手术配合提供了更多优质的资源。
业务培训是手术配合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室专门成立继续教育质控组,安排能力强,资历高,责任强的老师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具体培训日期,全员参与培训,从基础到专科,从理论到实践多方位进行培训。工作之余,节假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院内外培训及比赛、竞赛。在培训中获取知识,在竞赛中提高技能。
多年来,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一直在核心制度和关键环节的工作执行上下功夫。科室专门成立三基质控架构,对照最新行业规范及时修订制度及各项考核标准,使各项工作执行有章可循,保证工作效果。质控组每周确定检查项目,随机抽查,月底统一检查、汇总,并在质控会上反馈,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对连续三个月存在的问题,采用质量管理工具科学分析,整改。
强作风讲奉献 共筑护理巾帼梦想
加班加点保障工作
平常的日子,不管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合家团聚的假日,只要接到科室加班的电话,手术科护理团队每一个人总是随叫随到,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开展倾听手术配合团队心声活动
每季度召开一次手术医生座谈会,认真听取手术医生对手术护理配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提出整改方案,促进手术配合质量,开展一月一次发放满意度调查活动,涉及手术科室主任,二线医生及病区护士,全面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情况,加强沟通,利于工作有效开展进行。
创建团结和谐的科室文化
“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平时工作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在创建青年文明号的活动中所有护理人员克服人员少,手术多的困难,积极参加各级文明号活动,为青年文明号的成功创建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巾帼文明岗的旗帜在每个人心中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