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2021年3月29日~4月4日为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关注麻醉——疫情防控救重症,分娩镇痛护新生”。
3月30日,我院手术麻醉科举行了“中国麻醉周”启动仪式。副院长郑小军、麻醉科副主任陈治富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麻醉科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了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手术麻醉科精心制作的科普展板引来了患者和家属的驻足观看,医务人员还为大家发放了麻醉科普小册子,旨在向大众普及“神秘”的麻醉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麻醉医生在疫情前线冲锋陷阵,在危急重症抢救和呼吸道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向隐居幕后的麻醉医生也慢慢走进了公众视野。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护航使者,因为他们的存在,外科学才得以飞速的发展,外科手术才有了安全保障。目前麻醉科已经涉猎临床麻醉、无痛检查治疗、无痛分娩、无痛人流、疼痛诊疗等各个领域,同时提倡舒适化、精准化、人性化麻醉。在此呼吁大众对麻醉知识及麻醉医生进行深度了解,让我们一起感谢他们在解决人类疼痛方面做出的贡献。
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的进程
创造生命,是人能参与的最神奇的事情。这件事情在无痛分娩的加持下,有了更加自尊、平和与美好的途径。人类为了解决产痛,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从远古时代的念咒挂符至现如今的导乐、椎管内麻醉,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食粮,祛除疼痛,让产妇有尊严的分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娩到底有多疼
分娩到底有多疼,千人千说法,业内有个形象的比喻:“酷似男性同胞被猛踢隐私部位20次”,在专业医学疼痛指数中,产痛仅次于大面积烧伤痛,位居第二。这种疼痛源于宫缩和宫颈口的不断扩张,是一种有间隔的、弥散性的锐痛。2017年8月31日20时,陕西榆林市,一名产妇不忍疼痛折磨,带着腹中已过41周胎龄的宝宝,从5楼坠下,母婴双双殒亡,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早已把孕产妇死亡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以及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但很多人是从榆林事件之后,才惊觉“产痛真的能致命”。社会也终于意识到,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生育文明的进步。
无痛分娩
截止目前,分娩镇痛的技术已经非常纯熟,相关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到了最大程度,效果最确切安全性最高的当属硬膜外置管镇痛法,通过脊椎穿刺置入一根细软管,药物持续泵入起到止疼作用。麻醉药用量仅仅是剖宫产用量的十分之一,谈不上影响婴儿和产妇。在实施无痛分娩后,产妇可以休息养精蓄锐,等宫口开全就可以上产床顺利生产。当然“无痛”也并非是一点都不疼,它只是将产妇的疼痛降低至可忍受范围内,但是相比没有实施镇痛的产妇,那肯定是天堂和地狱之别。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无痛分娩,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麻醉的实施有相关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只有经过麻醉医师的准确评估,才可以进行镇痛操作,而且目前全国麻醉医师紧缺,所以并非所有的医院都开展无痛分娩。
至于何时可以实施无痛分娩,国家卫健委随试点方案一同发布《分娩镇痛技术操作规范》,其中已明确指出:“产程开始后,产妇有要求,在产程的任何阶段均可开始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因此不必忍受生产开始时的疼痛,舒适程度大大提高。
时至今日,有成熟的现代化医疗技术,有现代文明的精神洗礼,“产痛是天经地义的”、“我们老一辈人都是那样过来的”这样的道德绑架和精神诟病应该被抵制,更不用担心无痛分娩的实施会给你带来怎样的伤害,若是这种技术副作用很大,试问又有几个麻醉医生敢给你做?
在此,致敬为解决人类疼痛作出贡献的麻醉先辈们,致敬为我国无痛分娩开展作出努力的麻醉巨匠们,值此中国麻醉周,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祖国的麻醉事业发展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