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忙碌了一个月,今天终于可以在家休息一天,闲暇之余翻翻急诊科工作群里的消息,看着看着不觉泪眼朦胧,曾经置身其中,只知蒙头大干,现在回头再看,我被这熟悉的一幕幕感动了,所以今夜执笔写写我们的急诊人,急诊事。
抗疫路上的责任担当
自宝鸡疫情爆发至3月27日城市解封,急诊科在科室负责人、质控科科长高英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团队分工协作,全员上岗,实行间歇倒班制,“一定要将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急诊科副主任杨林东、唐晓春护士长吕春燕以科室为家24小时连轴转,急诊包含区域广、急危重症患者多、突发情况多、疫情防控形式复杂,各种情况均需科主任、护士长随时现场处理。为了让重点区域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又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实防控措施,在急诊科专门设置隔离抢救室一间,隔离诊室两间,并安排专人按时消杀,制定应急预案,专人专班,以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救治病患。在排班上不仅要保证医疗安全、防疫安全,还要考虑到科室人员生活保障、出行安全得到保证,而他们就像钢铁巨人一般,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处理应急事件,更多时间是在抢救室、病区参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特殊患者的分诊、陪检、收治、送住院、核酸采集、运送标本等等细微的工作。
疫情期间护士长同住过一间房间的张玉梅老师说“护士长经常半夜接电话,睡着睡着就走了,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夜,一晚上就睡两三个小时,我太佩服护士长了”。
3月23日又是极其繁忙的一天,科主任杨林东一直参与抢救室危重患者诊治工作,在此期间与护士共同陪检、送住院。班后护士张洋洋说:“杨主任拉着车子跑的太快了,那会只顾着病人了,都没能给杨主任拍张照片”。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和护士巨瑞至今后悔没能为杨主任留下这感人的一瞬间。一位呼吸衰竭的患者因病情危重需收住呼吸内二科监护病房进一步治疗,护送到收住科室需要抢救床转运,并且携带转运监护仪、转运呼吸机、转运氧气筒、危重患者转运箱、两路液体,仅一位家属,当时杨主任推抢救车与两位护士共同转运患者。到达收住科室后,两位护士在整理液体、仪器、线路,杨主任让患者抱住他的脖子,一个公主抱,将患者转移至病床上,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护士巨瑞和程小苗的心中。
他们哪是什么钢铁巨人,也只是血肉之身,只是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变得坚不可摧又温暖极致。
抗疫路上的妈妈、女儿、男同事
护士许向娟:急诊科护士许向娟本在休产假中,四个月大的宝宝正嗷嗷待哺,面对宝鸡突发的疫情,她深知她的岗位比家和孩子更需要她,便第一时间跟家人商量,给孩子断奶,主动请缨回科室参加工作。她说:“作为医护工作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在这个时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她的家人对她说:“孩子还小,的确需要母亲,但疫情当前,抗疫一线更需要你!放心去吧,家里不用操心!”
回到工作岗位后,她先是参与科室核酸采集工作,后来又借调到隔离病区,参与病人护理工作。冲锋在前,不喊苦累,时刻坚守防控阵地。自回到一线工作,她连续15天没有回家,尽量在白天不给家里打电话,她怕打电话时听到孩子的哭闹声,会影响到工作,因此,只能把对孩子的想念转化到努力工作中。到了晚上休息时,才会与四个多月大的婴儿和10岁的儿子视频一会,儿子说:“妈妈,我知道你去抗击疫情了,你是最美的逆行者,我爱你!”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护士杨倩:本是新婚燕尔,西安突发疫情,她没有任何犹豫,在家人担忧与信任的眼神中,一句“能”便脱口而出。2021年 12.18日晚六时左右她接到吕护士长的电话说:“杨倩,现在让你去西安支援,你现在能走吗?”她说:“能”。刚下班的她随即收拾东西就去参与西安的抗疫工作。一去就去了47天。在这期间,有感动,有泪水,有欢笑,也有不被信任的心酸……终于等到春暖花开,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在此期间,她积极投入到外采核酸的工作,随时待命,整装出发。有时刚下班回接到任务,有时会在半夜十一点半左右接到任务……
护士高翔、张四强:疫情期间,张四强、高翔两位同志,从3月17日到3月26日,除了每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额外承担科室的全面消杀任务,每日9:00--15:00--21:00--3:00各消杀一次,他们会每天按时按点背着重重的喷雾消杀设备仔仔细细的消杀着急诊科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抗疫路上的“夫妻档”
急诊科副主任唐晓春:唐医生的爱人是我院提升办姚蕾,自年前西安疫情到这次宝鸡疫情,一直承担院外核酸采集工作至今未归。唐医生参与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救治、疫情防控工作 。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由年迈的父母照看。孩子班级群里的信息填报、采样接龙、网课学习时长因工作繁忙顾不上。他们在单位是披上战甲的勇士,而班级群里是焦头烂额的家长......
护士闫亮:闫亮的爱人是我院呼吸科赵双锁医生,两人虽在同一家医院,同时为抗击疫情奋战在一线,但二十多天两人没有见过一面。自疫情以来闫亮抱着疫情不去我不退的态度投身在急诊科各项工作中。疫情期间患者、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能来就诊的患者病情急危,有些患者因封控家属不在身边,她耐心疏导患者,给患者安慰,鼓励照顾患者。
她的爱人赵医生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以来几乎是常年驻扎在发热门诊,身处抗疫最前线,发热门诊常年没有节假日,每天穿戴严密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进入隔离区后就不能饮水上厕所,他每天只吃一顿饭,上班前两小时就不喝水,体重从76公斤到现在不到60公斤。2007年他因连续加班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不能行走,紧急手术后才得到缓解,最近疫情严峻,他每天上班,要长时间坐着,造成腰疾加重,每天忍受腰痛的折磨后,下班回到酒店只能卧床缓解。
家里现在有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今年正处在初三中考在即,一个五岁的孩子。疫情期间他们夫妻均不能回家,只有两个孩子在家,哥哥上网课,下课后写作业、照顾妹妹、带妹妹下楼做核酸。哥哥没有做饭的经验,但为了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便学着给妹妹煮方便面,担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封控刚开始妈妈不在家小女儿自己玩玩具、听故事,可到第二天孩子就想爸爸妈妈了,一打视频就哭,晚上睡不着觉,哭不停,哥哥每天哄妹妹到一点多,后面都不敢给孩子打视频,直到一周后经过多方的协调才把孩子送到亲戚家代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深知孩子思念的痛。但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共同携手抗击疫情,走过坎坷,方现坦途,春满花开,祈祷疫情快点结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医生姚文涛:姚文涛的爱人是我院泌尿外四科的护士凡海宁,宝鸡情爆发后泌尿外科四病区整改为综合病区,接管重点区域患者。夫妻二人均参与抗疫工作,别人出不了的门是他们回不去的家。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只能将大女儿送回爷爷家、小女儿送回姥姥家。姚医生说“孩子有人照顾了,我们就能一心一意参与抗疫工作”。
护士程小苗:程小苗的爱人是我院设备科王国懿,自宝鸡疫情以来,她在急诊科前线抗疫,王国懿除日常工作外参与医院后勤保障,并自愿加入医院车辆保障志愿队。疫情期间全院实行医务人员闭环管理,身高181,体重200斤的他每天晚上睡在车上。家里两个孩子,一个5岁多、一个不到3岁,只能交给76岁的母亲照顾,并且每日参与社区核酸采集,每日坚持班级打卡。程小苗说:“我们是职业之责,我们家最辛苦的是我婆婆,一个76岁的老人照顾两个幼子的生活起居已是非常辛苦不易,还要每日外出做核酸、每日完成班级群课程打卡!”。母慈子孝,正是有这样一位老人为家庭的付出,青年人才能无后顾之忧为社会作出奉献!
抗疫路上的兄弟一家亲
骨三科:骨三科景斗星主任在3月13日听说急诊科的同事忙的饭都吃不上,第二天便带着骨三科的同事为我们急诊科送来了一平车的方便面、卤蛋、火腿肠、矿泉水等。急诊的护理姐妹是这样评价骨三团队的亲情捐赠“技术精湛、有情有义的高颜值兄弟科室送来的温情”,这是曾经的“急诊骨三”情!
眼一病区护士长张蕊:西安疫情开始,张蕊护士长给急诊科核酸采集点捐赠兔暖蛋100个,这次宝鸡疫情期间又为急诊科捐赠一大袋速食。急诊科护士这样称赞张护士长“张老师的捐赠走在‘潮流前线’,总能准确的把握我们需要什么”。
不仅仅是骨三科、张蕊护士长的捐赠,护士张纪新的舅舅也为我们送来了两箱水果,这是“亲情捐赠”。还有众多兄弟科室的人力援助,因疫情封控,120出车量激增,在护理部、人力资源科的大力协调下,耳鼻喉神外:霍思羽、刘瑞颖,整形皮肤中医:刘雪妮,骨一骨二:张瑜青、预检分诊:李红丽,东岭社区:罗园园,泌尿外科:权丁莉,前后有7名护士和介入科刘署民医生紧急支援急诊,24小时值班,连轴转,她们从没喊过苦、喊过累,只是说“我能坚持”。院长李竹林、院党委副王立军、副院长汤淑斌、郑小军等院领导,质控科长高英、医务部杨朴主任、护理部周妤主任多次深入科室查看疫情防控和医疗安全工作并及时解决科室人员在生活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我们的急诊团队对每一位关心和帮助我们的领导和同事深深的道一声谢谢!
这只是急诊人的一小部分急诊事,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这里每个急诊人都忙碌而默默的付出着!患者的安危、科室的发展凝聚了每一个急诊人的汗水,抗疫路还要继续稳扎稳打,急诊路依然要脚踏实地,愿人医急诊品质更优,技术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