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年轻小伙,正处风华正茂,然而4月前,突然暴瘦约30斤,伴双下肢活动不利,同时出现急躁、健忘等精神问题,就诊于外院精神科,症状无缓解,且双下肢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交叉步态,右下肢弯曲,足跟不能着地,后转院至西安市唐都医院,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予以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遗留双下肢活动障碍。1月前,患者为改善双下肢功能,就诊于我院康复医学科。
入院后,杨兰主治医师详查病情,患者下肢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力差,内收肌及后侧屈肌肌张力较高,核心肌群力量弱,平衡功能差,步态异常,双侧病理征阳性。针对患者病情,杨兰主诊组团队在科主任许坚带领下,立即制定详细治疗方案,在维生素B12补充治疗基础上,加强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分别给予手法、电针、泥疗、下肢康复机器人等,经过1月康复治疗,患者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双足跟可着地,膝关节控制力明显提高,行走过程中膝过伸动作较前缓解。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到底是什么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一种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如治疗不及时,病程持续进展,可导致不可逆损伤,造成瘫痪。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国内多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大量酗酒伴有萎缩性胃炎,少数见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回肠切除、血液运钴胺蛋白缺乏等也是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的原因。
病理改变
1.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锥体束;2.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的受累;3.脊髓切面见白质脱髓鞘改变;4.镜下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和轴突变性。
临床表现
1.周围神经损害:最早出现。表现为足趾、手指末端对称性、持续性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发冷感、烧灼感等。
2.脊髓损害:下肢深感觉障碍: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夜间尤重。随病变进展,出现双下肢无力,肢体痉挛性瘫痪。病变以周围神经为主,则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病变以锥体束为重,则表现为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疾病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3.视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视力受损、双侧性视野中心暗点、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等。
4.精神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淡漠、抑郁、幻觉、反应迟钝、定向力丧失、记忆力减退乃至痴呆等。
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积极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12;贫血患者用铁剂纠正贫血。
2.病因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服稀盐酸合剂;戒酒和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膳食结构,给予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和动物内脏等。
3.康复治疗:瘫痪肢体功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