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骨科医生戴上听诊器,外科医生忙着翻内科书……全医院科室都变成呼吸科”。
最近在网上,“全院呼吸科”的相关段子爆火。这些看似荒诞的调侃背后,其实是在新冠感染的高峰下,各医院举全体之力救治患者的真实现状。从政策放开之初,宝鸡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英明决策、果断部署,医院的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在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下,有限的医疗资源尽最大可能向新冠救治倾斜。
在医院应收尽收的担当下,加之承担着市急救中心的重任,市人民医院病人总量达到最高峰,收治的新冠病人平均年龄达到80岁,重症患者比例较高,为了应对第一波感染后的重症高峰,市人民医院临时启用多个外科病区,以内外科联合的模式,建立好几支“多国部队”。除了“征用”病房,为缓解大量感染者救治带来的人手不足,众多一线医生无论内科、外科都开始加速学习,跨科看病,组成了跨专业的部队。在关键时刻,全院皆为呼吸科。每一位外科人化身“全能高手”,在这场攻坚战中从未缺席。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老爷爷住进儿科病房,外科医生驰援呼吸科”这样看似啼笑皆非,实际上却是有血有泪的画面。到目前为止,医院住院患者的情况都得到改善,保持着低死亡率和良好的预后。
神外、耳鼻喉科病区
2022年12月6日下午,随着一管核酸混检阳性陪护的复检,破防了我们防疫的堡垒,刚刚过去的这40天是抗疫3年来我们最艰巨最困难的时刻。
立即启动病区发生新冠阳性预案;立即启动病区发生新冠护理人力调配预案。在病区内当班的白班七名护士,按预案分组执行任务:封闭病区、人员流调、核酸检测、病人转移、病房消杀等等。在病区外负责外勤的两名护士:标本送检,物资转运,送药送餐,患者、陪护、医护人员生活物品的保障等。凌晨将部分患者转至整形科,病房病人按分区搬床,病区进行彻底消杀,一切安排妥当后已经凌晨三点半 ,大家才喝了一口水,合衣或躺或坐打了个盹。早上六点钟又开始了新的一天,采血,采核酸,发放早餐,消杀,治疗、护理……一整夜,在家的护士或打电话或发微信,甚至跑到科室来要求上班,这一刻的感动,作为当班的护士的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战友。
五十多个病人再加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在封控病区的情况下,24小时的工作状态,医护人员团结一心,加班加点,奋战了4天4夜。从12月6日第一例新冠病例开始到12月14号的一周后,护士们也都一个接一个的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声音嘶哑,腹泻等症状。护士长根据症状情况安排大家休息,以尽快恢复归队。大家吃住在科室,从防疫物资到器械设备,从病人陪人到医生保洁,从危重病人到消杀隔离,科室的每一张床,科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放心不下的“软肋”。神经外科、耳鼻喉、病毒性肺炎危重患者,高龄老年患者,科室多例气管切开病人,是医护人员每日多次查房关注的对象。
学会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学会感恩才会有生命的动力。在这场抗疫中我们都是负重前行。虽然这场抗疫还没有真正结束,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春天,看到了灿烂美好的我们向春天走来!
普外、肝胆胰脾外科病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生命重于泰山。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在与死神赛跑。全科收住患者平均都在80岁以上,看着一个个老人得到及时的治疗;危重患者撤掉呼吸机,能维持正常生命体征;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露出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次新冠病毒的扩散,普外肝胆病区的医务人员共34人,陆续一个个被感染病倒,每个人在短暂的休息后,身体还没有得到恢复就继续上岗参与救治,病人每天十几个的入院,都是高龄患者,大家心急如焚,希望每一个来入院的患者都能吸上氧气,在科室流量表紧缺的情况下,护士长雷娜用废旧的听诊器改造一拖二的吸氧模式,大大缓解了患者吸不上氧的压力。普外科副主任陆雄、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金上博紧急给患者协调呼吸机,给危重患者及时用上呼吸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主任王惠霞、副主任魏胜全每天会诊随叫随到,给科室专业指导。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护士都在繁忙的奔跑中,争分夺秒地抢救每一个病人。在这个时期,科室要克服每天都有医务人员倒下,病人的数量又不断的攀升,每个人都超负荷的工作,大家没有一句怨言,都在尽一个医务人员的职责。她们也被感染没有完全恢复,她们也有亲人在家生病却不能照顾,这个时候她们只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与少死神赛跑,争夺每一个生命,守护每一个老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只要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必将迎来暖阳遍地,春暖花开。
甲状腺乳腺、结直肠肛肠病区
世界上本没有铠甲勇士、奥特战士,都是穿上“盔甲”后被某种信念、责任召唤一路勇往向前,斩荆披棘!钟南山曾说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
自从疫情放开后,病毒肆意蔓延,就诊的新冠肺炎病人日益剧增,本着全院一张床,生命至上原则,开始“内外兼修”。医生做完手术也不容休息,赶紧查看其余患者做的各种检查单,确保每一位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护理姐妹在每个病房急匆匆地穿梭着,没有时间喝水,等到吃饭的时候已失去饭菜的香味……。面对病毒科室成员也无一幸免,多数人忍着咳嗽,身体不适坚持在岗,积极接诊、救治病人。叶彦军、杨洋两位主任指出:在全力救治病人的同时,一定保护好自己,有困难提出来一起攻克难关。赵晓园护士长强调,严密观察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多巡视,多询问。
在当下,没有人不想为疫情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是相通的,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很快战胜疫情,在大地回春的时候,让我们摘下口罩,自由的呼吸,拥抱美丽的春天。
骨一科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在医疗物资缺乏,医疗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抗疫战斗十分焦灼,骨一科的医务人员都已感染新冠病毒,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骨一科仍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在副主任王文亮的带领下,全力收治新冠阳性患者。
每个医务人员真的都很累,每一天都在脚不沾地地忙,骨外科医生已经开始内外兼修,还要兼职呼吸治疗师,护士姐妹们都是一天喝不了一口水,吃不上一口饭。医务人员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不适、家中老人和孩子的身体状况,一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
尤其是呼吸内一科主任王惠霞,一天跑几十上百个会诊还要到处查房指导,每天来我们科室就要会诊8-10个患者,每当会诊结束不是过了午饭时间,就是过了下班时间。不管再晚在忙,王惠霞主任都细心的给每位患者讲解病情和疾病知识相关指导。给每一位要求会诊的医生认真研究病情,告知治疗方案。王惠霞主任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在这特殊的时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服务每一位患者!
精进其医术,高尚其医德,这就是医务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我身边这些可爱的同事们、战友们,他们牢记医者的誓言,用无私奉献的行动,用赤诚高尚的情怀,把“医者仁心”体现地淋漓尽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艰难时刻,骨一科全体医务人员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也将继续前行,履行好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庄严承诺。
介入科
12月初,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日趋增多,医护人员也相继感染。但面对“大考”,医护人员注定负重前行!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向阳而行,上下齐心,主动作为,他们是介入人。根据医院工作整体安排部署,介入科除了收治本专业疾病外,也成了新冠患者的战场,近期患者数量一直在饱和状态,为了给患者腾出床位,生病住院的医生靠着暖气片输液,科主任冯建新也腾出自己的办公室,让更需要的患者能够住上院。在医办室、护士站、病房里、楼道中,处处都是医生、护士们忙碌穿梭的身影,虽然他们也备受病痛的折磨,身心疲惫,但手术、检查、治疗、开药、输液,一刻从未停歇。他们始终用内心最阳光最温暖的那一面去抚慰病人,从未放下过心头的责任。
血液肿瘤科、胸外科病区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临床科室就是前沿战地。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肆虐,面对汹汹疫情,血液肿瘤、胸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在两位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主动申请加班,投入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面对平均年龄在八十岁的高龄患者 ,面对血小板几乎为零的虚弱患者,他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日复一日日的工作,以耐心、爱心及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昂扬的斗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期间,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姐妹们有的是“阳康”,有的是“阳过”,但都抵不过他们是抗击疫情队伍中的一份子,如今我们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