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是第19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睡眠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活动,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此项活动的重点在于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什么是健康的睡眠?
睡眠量:一般7-9小时
人体对睡眠的要求,一般青壮年一夜睡7-9小时,少年幼儿增加1-3小时,老年人减少1-3小时,这是不同年龄段对睡眠量(时间)的要求。
睡眠质量:半小时内入睡基本整夜不醒
上床半小时内即能入睡,整夜不醒或醒一次,不是间断多醒或早醒;不梦少梦,不是多梦或噩梦;睡眠深沉,不是似睡非睡,或易受环境干扰、惊醒,这是对睡眠质量的要求。
最佳睡眠时间:晚10点至晨6点
这样的睡眠时间符合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长期违反这个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的制约,而发生失眠现象。
研究发现,睡眠时间长期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者高180%,身体状态也比睡眠充足者差,较容易患病。如果一个人连续72小时被剥夺睡眠,将导致其精神失常。可见,睡眠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完成。
失眠的危害
失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青少年长期失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严重的还会延缓正常发育; 成年人长期失眠,易引起皮肤衰老、面容憔悴、头昏脑胀、焦虑忧郁、工作效率下降、增加疾病易感性和意外发生;中老年人长期失眠,会导致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急躁、易冲动,记忆力下降,并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胃肠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失眠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睡眠问题。
失眠的病因划分
1.原发性失眠
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
2.继发性失眠
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的临床表现
1.睡眠过程的障碍
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
2.日间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功能下降、注意功能下降、计划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在停止工作时容易出现日间嗜睡现象。
3.大脑边缘系统及其周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血管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不稳定,周围血管收缩扩展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或腹泻、胃部闷胀;运动系统表现为颈肩部肌肉紧张、头痛和腰痛。情绪控制能力减低,容易生气或者不开心;男性容易出现阳萎,女性常出现月经紊乱、性功能减低等表现。
4.其他系统症状
容易出现短期内体重减低,免疫功能减低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镇静催眠药哪种人不宜服?
1.孕妇忌服安眠药
有的催眠药可致胎儿畸形,还可能出现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或嗜睡。
2.哺乳期妇女
如在哺乳期服催安眠药,催眠药的成分可能转移到母乳内,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母亲在哺乳期中服用催眠药,需避免授乳。
3.年老体弱者
因为如果药物白天残留较大,会有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副作用,可能给年纪大、身体较弱者带来危险。
4.有心脏、肝脏及肾脏障碍者
催眠药主要在肝脏转化,由肾脏排除,肝肾疾病患者不宜服用催眠药。
5.睡眠呼吸障碍者
催眠药能加速中枢抑制,所以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宜服用催眠药。
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
这些患者服用催眠药后,症状会急剧恶化。
7.喝酒后不宜服用催眠药
酒精与催眠药一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不要同时使用,以免中枢神经过度抑制而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