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中医》的热播,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和各界的热烈讨论,第一集中上海富商秦仲山病重,请数名大夫诊治病情不见好转,男主角翁泉海(陈宝国饰),受邀前来诊治,确认秦老爷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秦老爷家人坚持要求开方,翁泉海再三考虑开了一剂“安慰方”,并叮嘱秦家人切忌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其他药物。不出几日秦老爷病死,翁泉海被告上法庭,但翁泉海坚持自己“诊断无误,用药无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老爷治病心急,当夜同时服了两位医生的药,违背了配伍禁忌,加速了死亡。剧中两副方药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这里牵扯到中药配伍,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生相克,配伍严谨,切不可乱来,讲究的是十八反,十九畏。
究竟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
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在所附诸药制使篇中,对中药的玉、石、草药、木药、兽、虫、鱼、果、菜、米分别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等原则。
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谓:“《本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即源于此。《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并编成歌诀流传。“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则首见于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喜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爁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而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十八反”与“十九畏”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用药时需谨慎配伍,才能产生理想的疗效,避免毒副作用产生的危险,有人认为,古人只说“十八反”,并没有大量的病例来论证是否正确,“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皆为有毒中药之间相配,其产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药本身所致,还是二者配伍后毒性增加所致,并无详细的定论,不足为凭。而明代外科学家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清热消瘿,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溃其坚”。此方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且有非常可观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