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望闻问切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4-09    来源:中医科    点击量: 350

       在日常接诊患者时常会遇到来“考”医生的患者,如《老中医》中温泉海在一次出诊中只是见到患者的一只手,再三要求也未能与患者谋面,这就做不到中医之纲“望闻问切”,自然辨证会受到干扰,治则会受到困扰,组方配伍的精确性则无以保证,那疗效何在?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重要性】望闻问切是中医必经的步骤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叫做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切诊,指摸脉象,或是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所以,大家不要怀着“我要考考医生”的心态去就诊,我们去就诊,身份就是患者,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尽快康复,此时的我们和医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那这个时候就要和医生好好配合,望闻不避讳,问能如实答,这样才能保证辨证论治的精确性,从而保证疗效,让您早日康复!